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计划,学院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扎实推进疫情防控期间本科教学工作——既切实遵循“安全第一、保证质量、改革创新、责任担当”的原则,又充分体现对全院师生的人文关怀。
渠道多样 创新探索网络课堂形式
2月24日,新学期的第一堂网课开始了,我院老师们根据课程特征,在权衡平台利弊、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各显神通,通过直播平台、语音交流平台、新媒体网页、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在线上与同学们如期见面。
一些老师变身“网络主播”,直播“带货”,播的是新知,带的是干货。
也有老师化身“语聊达人”,通过直播或录播的方式,结合教材、屏幕展示等教学材料,为同学们讲授课程。
还有老师与学生成了“笔友”,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见字如晤,为学生传道解惑。院长李怡教授在网课中与同学们分享了读书治学的感悟,被有的同学精心整理汇总,作为学习方法的参考。
同时,老师们也综合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如提前录制课程视频、课程音频、准备教学PPT,以及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包括电子书、数字教材、微课视频等。
技术赋能 充分调动学生互动参与热情
老师们的辛勤授课和多样尝试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教学体验流畅,课堂秩序良好。网络技术的使用更是提高了课堂管理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按照考核要求和课程安排,同学们积极进行上课打卡和分组讨论。
一份份认真细致的课堂笔记不仅反映了同学们的学习态度,也承载了老师们传授的智识。
大家踊跃地参与线上交流,理越辩越明,课堂气氛活泼。
课程结束时,同学们的感谢和反馈也充分表达了对学院和任课教师工作的认可。
疫情虽然影响了惯常的教学计划与秩序,但在教育部和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我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集思广益、凝心聚力,扎实推进防疫期间的本科教学工作。通过展开多姿多彩的线上教学,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让信息化技术赋能教学,让学院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创新一直“在线”。
师生共话线上一周“教”与“学”
受疫情影响,我院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教学要求,积极准备并开展线上教学。回望第一周的线上教学,老师们的精心准备与同学们的努力配合令教学有序、充实,充满温情。大家盼望共同克服困难,战胜疫情,能够早日在校园课堂里平安相聚!
2月23日,学校组织287名辅导员与全校近6万名同学共同开启了线上“开学第一课”。在学校的“开学第一课”中,我院王红教授分享了自己对线上教学的意义理解,并给同学们提供了在家学习的建议。
(来源:四川大学学工部)
同时,我院各年级辅导员也在线上召开年级大会。本科2017级的专职辅导员段化鞠老师围绕学校防疫的部署和要求、学校新学期的课程安排、新学期深造和实习相关提醒这三个方面,及时通告重要的信息通知和给予有益的建议提醒。
据院研究生教务办主任周仁平老师介绍,我院在第一周共开展了177门线上课程,师生的总体反馈良好,到课率高且交流活跃,许多课程还有大量旁听同学加入。“如我们收集到的2月28日的线上到课率的数据显示,许多课程的到课人数基本上都是选课人数的一倍以上。”周老师还表示,学院下一阶段的教务工作重点会放在线上教学的效果反馈和质量提升上。学院不仅建立了完整的课程群,还会及时了解所有线上课程动态,并针对师生建议适时调整,如开设线上书单,提交读书报告、开展线上讨论等。
本学期,吴民副教授讲授的课程“中国戏剧经典赏析”,选课人数将近250人,另外旁听的同学还有100多位。面对如此庞大的听课人数,吴老师表示,“上课过程中其实大家的学习氛围很好”。在他看来,虽然线上教学有些不习惯,既不能直接看到同学们的表情,也不能和同学们面对面交流,但是直播课程也自有其乐趣。“例如加入讨论,在线发言的同学都很热情,大家回应都很积极。对于课程内容不太感兴趣的同学没有参与讨论,这样也不会影响他人的学习热情。”在课程作业方面,吴老师并未给同学们布置硬性作业,而是让大家去观看与课程有关的电影和戏剧。他说,疫情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情非常重要,同学们也可以趁此时期多阅读一些有意思的书籍,看一些平时没有看的作品。广告学专业的王婉如老师谈到,尽管她始终更喜欢面对面的互动,但自己在线上教学过程中发现,网络虽然缺少了临场感却又增加了许多互动感。“00后的学生很有想法,在网上你可以感觉他们比线下更活跃。也可以实现翻转课堂和其他辅助技术的教学手段,及时收到课堂反馈。”
老师们为网课所作的准备和努力,也广为同学所肯定和称赞。2019级新闻传播学类的本科生袁洁荣同学说,各个课程的授课老师们尽心尽力,充分为同学们的高效学习而考虑。据他介绍:讲授“文化原典导读”的尹富老师为活跃气氛,在直播讲课中即兴唱了几句《在水一方》,同学们纷纷喝彩;“传播学概论”课程的王炎龙老师积极为同学们解惑答疑半个多小时,在他亲和的笑声感染下,许多同学包括我自己也对传播学有了学习的兴趣;此外,吴琳老师的“中国新闻传播史”和邱树雄老师的“新闻传播技术基础”在授课前进行了试课,并通过对课程进行精简且生动的介绍,引发我们对课程的兴趣。2019级中国语言文学类的本科生陈瑜晗同学说,网课的技术操作对部分老师而言有时也是一个难题,“但他们都在努力学,不断地自己上网查询、向助教和同学们请教;他们会因为担心影响同学们的听课效果而紧张,也会在熟悉后自在地通过网络为同学们传道解惑”。
在不少同学看来,线上授课的模式自有其优势所在。2019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硕士生钱粲认为,网课模式很便利,“一台电脑或者手机就可以随时学习,并且质量也不错”。2019级编辑出版学的硕士生聂帅齐说,网课的好处在于不用走很远去上课,在家里用电脑截图、做笔记都比较方便,且便于大家随时共享资料。也有不少同学表示自己在网课中的讨论交流更为活跃,2019级符号学硕士生肖鑫羽就表示,“在网课上更愿意主动发言”,且大家与老师的互动也很欢乐。此外,对于部分课程较少的同学而言,网上授课的方式也为他们提供了更为自由地旁听其他课程的机会。2017级编辑出版学的本科生徐海清表示,自己本学期基本已无专业课,“因疫情居家上网课的缘故,本来开设在不同校区的课程,现在都有机会省去奔波而从线上接近。”
万事皆有两面,网课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它的局限和不足。如2017级汉语言文学的本科生阎凤雪就谈到:“我个人觉得部分课效率不是很高,因为各种学习平台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延迟和卡顿。”正是因为线上教学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难题和现实挑战,这也要求同学们需更为自律自觉地投入网课学习。面对网课这样的教学新模式,同学们在实践中适应,也在体验中找寻其中的学习乐趣。如不少同学都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有趣有益的图文分享,2019级新闻传播学类的本科生王玉婷还以vlog的形式记录了自己一天的网课日常,这可以说是其独特的学习生活记录,也是其学以致用的一份实践作品。
老师们的辛勤讲授,同学们的勤勉向学,大家的共同努力为“停课不停学”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保障。下面也有更多的同学提出了自己在网课第一周的所感所想:
本科生:
一开始我还担心在上课的时候会不会无法及时地和老师交流,会不会没有办法专心听老师讲课,从而没法较好地吸取到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但是当网课正式开始后,我发现这样的顾虑是多余的,老师的讲授与在课堂上不会有所不同,甚至会更加放松。虽然没有办法与老师直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但是老师都很关心学生,会预留时间让我们提出疑惑,并进行解答。课堂中的学习氛围也是十分浓烈的,并且由于家长一般都会提供一个比较安静的上课环境,会使我们在某一程度上更加专心,体验很棒。
——2017级广播电视学 成智龙
上网课实现了“老师VS学生→主播VS观众”的身份转换,课堂搬到家里,最直观的好处是起床可以晚一些了,边吃早饭边听课成了不为人知的小秘密。当然也有手忙脚乱,手机平板电脑轮流切还是转不过来,QQ群消息众多,不及时查看就会错过作业签到DDL。总体来说,网课新体验有利有弊,对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老师的组织权衡能力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希望我们利用好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新方式里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也希望疫情早日得到控制解决,大家再次回到熟悉的校园!
——2018级新闻学 舒伦娜
从本周一开始我们就正式上网课了,这对于老师和作为学生的我们都是一次比较大的挑战。经历网课之后,我感到网课整体利大于弊,网课可以回放,使我们可以多次学习自己没有掌握的部分,而它的一个显著的弊端在于对我们学习自觉性的考验。这几天的网课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张朝富老师在线上为大家吟诵了一首诗,还在下课的时候直播了大家久违的江安,又比如张怡老师在上课前对大家的一番话。面对这次的挑战与考验,我们要真正做到“停课不停学”。
——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 陈天麟
网上授课,这对于平常习惯线下上课的我们来说是一种改变,对于部分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有些老教授是第一次进行网上授课,在授课的过程中是相对不自在的。有一堂课我们使用了腾讯会议,老师开启了共享屏幕和摄像头,误以为我们不能看见他,低声说了一句“看不见也好,这样也就没那么紧张”,在后面的课堂上老师授课也显得更为自如了。
——2018级广告学 俞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