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学策略”系列培训研讨会第三期“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4月28日在文华活动中心209举行。本次培训会由生命科学院赵云教授担任主讲,他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出发,通过对目前教师课堂上开展讨论的情况切入主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技巧及策略。
赵教授与来自各学院的近50名教师在培训会的开场即展开了一场“课堂讨论”:老师们是否在课堂上进行了讨论?讨论的效果如何?现在为什么很难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什么是大学?什么是科学?
参会的教师们各抒己见,也提出了自己开展课堂讨论时的困难:课堂上会设定讨论和提问的环节,但学生常常反响冷淡;有时总是部分喜欢发言的同学参与,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很难融入;展开讨论需要用许多时间组织,总是担心跟不上教学大纲的内容等……
面对教师们的种种困惑,赵教授悉心梳理,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娓娓道来:“教师要明确教学的意义,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促进思考、形成思想”为目标,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分析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我们为什么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讨论?为什么存在“钱学森之问”,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教育模式很长一段时间都倡导教出“听话”的学生,教师也是从小从这个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和教师相对来说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教师面对这样的情况要怎么办呢?赵教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和经验、体会表示,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鼓励他们发扬怀疑精神、让他们养成对“真理”质疑的态度。
就具体策略来说,赵教授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一是教师多运用批判式的逆向思维,比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定义、结论的反面思考;二是讨论话题由热点、学科前沿引入讨论主题;三是结合与社会生活健康密切相关的话题;四是直接引入思考分析;五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六是“老师不能太聪明了”,要与学生一同学习。“教师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要改变学生希望学到‘标准答案’的现状,要变被动传授为老师与同学一同构建知识。”就课堂讨论的形式来说,不是固定的,应根据学生及教学内容差异合理安排,赵教授建议可以运用辩论的方式,“辩论不仅可以锻炼同学们主动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组织能力。”
赵教授语言生动、引人入胜,随后与参加培训的教师们进行了更加深入热烈的讨论。教师们普遍对课堂讨论是否耽误教学进度表现出担忧,赵教授认为: “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教师常常强调“教得完整”,不断保障自己学科的知识体系完美而忽略学生“学”的效果,因此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不是完人,也做不到“面面俱到”,赵教授鼓励教师们要勇于改变观念,大胆进行取舍,将一部分内容请同学们课下自己学习,课上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式学习。他还鼓励教师们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科学艺术修养,同行之间互相交流,带领学生发掘和感悟学科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