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发展 > 教师服务 > 正文

“教学策略”系列培训研讨会第二期举行 -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

添加时间:2014-04-25发布者:系统管理员点击次数:

 

        4月17日,2014年“教学策略”系列培训研讨会第二期“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在文华活动中心209举行。本次培训会由外语学院任文教授担任主讲,通过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论梳理、定义辩证,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与来自全校的35名教师一同探讨了教师如何在授课中贯穿对学生“批判性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引起了参会教师的深思……

       任教授以批判地探讨“批判性思维”展开话题: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什么是思辨能力?为什么“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和培养模式在中国教育中长期缺席?为什么中国学生在批判性思维方面的表现不及外国学生?

  任教授巧妙利用了三种定义方式,使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这两个抽象的概念公式化,形象化。她认为,“批判性思维=情感倾向+认知技能+思维品质”,“思辨能力=认知技能+思维品质”。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应当是“不但愿意和喜欢进行思考,而且善于进行深层次思考,可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有见地的观点。”引用国内外相关学术观点和政策性文件,任教授强调“思辨能力是优秀人才的重要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可迁移能力’,属于人的核心竞争力,应当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教育目标。将思辨能力的发展纳入教育过程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对于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不强的一般观点,任教授援引两项最新实证研究说明,在英语水平不再构成中国学生学习和思考障碍的情况下,中国学生的思辨能力并不逊于西方学生;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并不弱于(甚至可能强于)其他文科学生,但后续发展力度有待加强。因此,“既然中外学生不存在先天的差异,那么我们的专业教育和教学方法值得深思。"

         在传统的中国课堂上,教师多采用“独白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勤于理解与记忆,但疏于运用、分析、推理、评价、创造等更高层次思维活动的训练。任教授结合自己所授“英语演讲课”为例给大家形象地展示了自己如何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贯穿在课程大纲和目标的制定,以及如何在学生识记、理解基本知识之后,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将分析、评价、创新等要素运用于演讲课堂,针对演讲人、演讲稿、以及学生听众设置相应的任务,最终实现批判性思维习惯及思辨能力的培养。

         与会的各位老师积极地参与讨论,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出自己宝贵的看法和意见,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不同,教师们认为批判性思维展示的方式不尽相同,不限于课堂发言,教师可以运用书面作业、团队任务等方式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

关闭

系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