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

学校召开“中华文化”课程建设专题座谈会

添加时间:2014-07-03 系统管理员 点击次数:

       7月1日下午,“中华文化”课程建设专题座谈会在望江校区明德楼320会议室举行,校长谢和平院士、副校长步宏教授、副校长晏世经教授以及学工部、人事处、教务处、财务处,文学与新闻学院、艺术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的书记、院长,分管本科教学的副院长,《中华文化》课程组成员参与了本次会议。会议由步宏副校长主持。

       校长谢和平院士在座谈会上首先发言。他结合自身的成长、工作经历和我校学科优势以及三校合并的大背景,谈到了十年前我校开设《中华文化》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他希望通过开设《中华文化》课程设,充分发挥百年川大文史哲人文学科的优势,进一步展示学校人文学科的实力,把川大深厚的人文底蕴转化为学生的境界、修养和素质,将我校的学生培养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有责任、有胸怀、有境界的创新人才,使我校的学生特别是理工医科的学生多学一点名著、多学一点历史经典,多学一点人文知识,提升文化修养和精神气质。谢校长希望,四川大学所培养的学生在素养、谈吐和气质上,都打上“川大烙印”。

       教务处张红伟处长从开课背景、课程建设情况、收获与问题分析、改进措施等四个方面对《中华文化》课程开设十年来的情况作了汇报。为积极落实学校提出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学校、学院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中华文化》课程按照文学篇、历史篇、哲学篇组织教学内容并成为全校本科学生的必修课。随着该课程的不断建设,我校围绕《中华文化》课程形成和培育出一批可喜可贺的教学成果。如《中华文化》课程先后成为校级精品示范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原典阅读与中华文化课程改革”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华文化》教学团队成为省级教学团队等。尤其是开课以来,已有约12万人次学生选读《中华文化》课程,在培养学生文化自觉和自信以及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普遍精神方面得到了学生较大的认可,对于普及理工类学生的文史知识,弥补因专业原因而造成的文史方面的不足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如何进一步做好《中华文化》课程建设,张处长从课程定位、新增“艺术篇”、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拟采取的措施和具体工作思路。

        参与《中华文化》课程建设的各个学院领导和课程组老师也纷纷围绕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课程教材、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文、史、哲三篇的任课教师分别介绍了自己的授课经验,如文学与新闻学院丁淑梅老师注重课堂与实践相结合,引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历史文化学院周鼎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以讲故事的方式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同时还尝试分别与文新学院罗飞老师、法学院刘畅老师合作同堂授课,为学生带来别样的精彩课堂;公共管理学院的梁忠和老师除了在课堂上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通过在课堂外开设读书班的形式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

       谢校长在座谈会的总结发言中对参与《中华文化》课程建设的老师表示衷心感谢。谢校长指出建设好《中华文化》课程,意义深远重大,并就进一步加强《中华文化》课程建设提出了五点建议:第一要明确课程定位——传承和发挥川大文科的历史责任,为学生打上川大的文化烙印;第二要突出重点,体现文、史、哲、艺四个板块内容的特色,做到形散神不散,既要让学生掌握经典,又要百花齐放;第三要开展探究式教学,选好授课教师,做好课件,改革考核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第四要形成品牌,打造优秀课件、出版系列丛书教材、建设课程网站,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传承中华文化;第五,依托《中华文华》课程平台,成就一批文科人才人物。

      本次座谈会后,学校将在经费投入、课程板块、教材建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中华文化》课程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课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