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

深化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 追求卓越教学——校长谢和平院士在2014年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添加时间:2015-04-07 综合科 点击次数:

深化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  追求卓越教学

——在2014年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校长  谢和平  院士

2015年3月31日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14年全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大会。2015年学校要召开两次本科教学工作大会,今天召开的是2014年度本科教学工作会,年底还要召开2015年度本科教学工作会。刚才,步宏副校长就学校2014年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总结,对2015年的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布置。方奕鸿同学、赵云老师作为师生代表对学校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作了典型发言。我们还对2014年度的先进教师和集体,特别是获得首届 “卓越教学奖”的老师进行了表彰,获奖代表谢谦教授作了很好的发言,我很受感动。在此,我代表学校,向所有获奖的教师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校所有的一线教师表示热烈的祝贺!

 

  刚才,步宏副校长已经就学校2014年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做了全面报告,内容很实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近年来,学校在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推进了系列实实在在的改革举措,但我们和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理念、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学校和学院都非常重视本科教学工作,但是,部分院系的本科教育主体意识还不是很强。学校提出的体现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和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的“323+X”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及相应的改革思路与举措,很多都还“浮”在“行政楼”,“浮”在文件上,有些管理部门、部分学院的书记、院长,以及一些老师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有些举措还没有接地气,还没有全面推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有待提高,平时逃课偷懒、考试前临时突击,为了能考60分,宁愿冒险去抄袭、作弊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一年一年地逐年抓落实、逐年抓改革、逐年抓改进,从而真正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达到一流大学的标准和高度。

 

  今天,我主要讲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卓越教学奖”,奖什么?二是,提高人才质量,提高什么?

 

  一、“卓越教学奖”,奖什么?

 

  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设立的奖项很多,2014年首次提出设立卓越教学奖。几年前,学校就在考虑设立奖项对教师进行重奖,因为,我们始终认为,人才培养是是大学的第一职能,是学校的中心任务,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学校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一定要提高学校的学科水平,夯实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就一定要提高教学质量,搭建好教学育人的平台;特别是,一定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只有教师的教学水平高,培养的学生才能优秀,这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和关键。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们的目标是要构建一支品德高尚、学术卓越、教学优秀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川大的教师,首先是品德要高尚,其次是学术和科研水平要卓越,同时教学要优秀,简单来说,就是不仅要品德好,还要学术好、教学好。

 

  大家要提高认识,要明确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老师教学好,并不是要求大家做个简单的教书匠,并不是仅仅把课讲好了就能够教学好。长期以来,大家都习惯性地认为,老师就是传授知识、解决问题的,如果有老师在课堂上把所有的知识都讲得清楚、透彻,大家都听懂了,下课后不需要再去查阅资料、不需要自己再去深入思考就能够把题目做出来,考试都能及格,这种老师就是好老师。事实上,大学的好老师和中小学的好老师标准是不一样的,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好老师,就应该不只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去学习知识、教会学生自己如何去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创造知识,这才是真正的好老师。所以,我们评价一个好老师,首先是老师的品德要好,教书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次是要有学术水平,要能够把自己的学术研究、自己对学术前沿的探索与课堂相结合,使学生对于所学的学科领域有直观的感受并产生强烈的兴趣;还要教学好,要有很强的投入精神。做一个好老师不容易,要做到“教学好”更不容易,学校评“卓越教学奖”,就是要评选出品德好、学术好、教学好的老师,进而带动和鼓励所有老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潜心研究教学,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把自己的人品、智慧和知识都能够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无论是课堂、课后还是其他任何场合都能和学生保持互动、保持交流,搭建起良好的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同时,希望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中国高等教育也有所研究、有所探索,有自己的观点,有独特的思想。

 

  我认为,中国现在并不缺政治家,也不缺科学家,但缺思想家,更缺教育家。我们希望通过设立“卓越教学奖”,引导我们的老师潜心教学和科研,全身心投入一线课堂教学,能够对教育教学有体会、有观点、有研究,能够产生思想家,能够产生教育家,这是学校设立“卓越教学奖”的出发点和宗旨。

 

  国内高校都非常重视本科教学,川大在本科教学方面的表彰也很多,每年颁发的奖项超过21项,如优秀教材奖、本科教学优秀奖、青年骨干教师奖、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学生喜爱教师奖、十佳系列奖等。刚才,我们就对1000多位先进教师进行了表彰。但整体而言,我们在教育教学方面,表彰多、奖励少。而在科研工作方面,以前有“提成”,现在的奖励也比较多,国家层面还设立了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及其他各种奖励,而且都是重奖。为了改变对长期从事教育教学一线工作的老师激励不够的情况,几年前,学校就一直在思考,我们川大的胆子应该再大一点,步伐再大一点,应该针对教育教学设立重奖,一次性奖励教师50万元乃至100万元。大家都知道,要真正做好教学工作非常不容易,教师真正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更不容易,教学工作很具体、很细致,出不了什么惊天动地、标志性的成绩,但却需要老师们把全部的心思放在学生身上,把自己的爱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所以,学校特别希望设立教学重奖,使长期从事本科教学的优秀教师在精神鼓励上、物质待遇上、绩效奖励上都能得到充分肯定与尊重,增强全校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成就感。

 

  近年来,学校就重奖教师的想法与一些企业和杰出校友进行了沟通,他们都很支持学校,校友们更纷纷表示愿意支持老师,希望自己的师弟师妹们得到更好的培养。2013年,学校与企业、知名校友达成协议,由他们每年出资300万元在学校设立“卓越教学奖”。2014年5月,学校校务会通过了设立“卓越教学奖”的决定,明确了该项奖的奖励金额按等级分别为100万元/人、50万元/人、30万元/人、10万元/人。当然,这些奖金只是一个数字,重要的是要让这个奖励起到一种引导、鼓励作用,鼓励我们的老师把时间、精力、爱心真正放到学生身上、放到人才培养上、放到教学工作上。我们希望通过评选“卓越教学奖”,激励川大的教师率先成为思想家、教育家;激励川大教师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线教学和学术研究中;激励川大教师真正和学生形成互动交流的局面,师生之间不仅是良好的老师与学生关系,还可以是亲密的朋友关系,让老师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成为学业和精神上的导师,成为未来人生的导师,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践行者;激励川大的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建设一流大学实践,积极参与学校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包括课堂教学改革、小班化改革等;激励川大教师在教学科研之余积极指导学生学术社团,积极指导学生“三进三结合”,充分利用自己的实验室、自己的团队来辅导学生,启迪学生的科学思想,引导学生追求真理。这样一来,我们川大的教书育人事业就会形成新氛围、产生新气象、取得新成效,而这也是我们评选“卓越教学奖”的最终目的。

 

  由于今年是我们第一次评选“卓越教学奖”,社会影响很大、关注度很高,这也体现出社会各界对我们川大的关心,同时,也是对我们的激励和促进。在“卓越教学奖”的评选过程中,学校规定,所有中层以上干部都不能参加评选。尽管我们很多中层干部是“双肩挑”,本科教学做得很好、科研也做得很优秀,但是,大家既然身为领导干部,就应该要主动放弃名利,要让一线教师有更多的获奖机会,这体现了我们川大作为一所大学的要求,也要成为一种风尚。学校会坚持每年度开展一次“卓越教学奖”评选活动,以此促进全校形成良好的本科教学氛围。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什么?

 

  当前,全国高校都在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根本目的是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究竟提高什么?从2003年我到川大担任校长以来,我一直强调,对于川大培养的学生,我不担心他们找不找得到工作,不担心他们知识面够不够宽、专业知识学得够不够好,因为我们川大拥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有很好的教育教学管理。作为校长,我最担心、也最想抓的人才培养质量主要是三个方面,即学生素养高不高、能力强不强、视野宽不宽。我想这也是我们川大的质量观。

 

  现在社会上说大学生质量不好、质量下滑,我认为,不是说我们的学生知识不够、专业没学好,而是指学生的品德、品行、文化、诚信、能力、境界不够高。现在的学生学知识,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课后学,还可以通过网络学,学习的途径十分宽泛。所以,用人单位对于学生质量的担心,主要体现为对学生道德、品行、诚信、能力等的担心。我们川大的质量观、川大的质量标准就是要使培养的学生素养要高、能力要强、视野要宽。

 

  第一个质量观是素养。社会普遍认为当今大学毕业生的道德、品行、文化以及诚信不如以前,有所下降。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素养,即素质与修养?关键就是要加大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人文关怀和人文境界的培养,使我们川大的学生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有良好的品行和德行,使他们在走出校园以后,能够很大气,能够具有成为大师、当“帅才”的潜质和能力。大学最重要的就是教书育人,素养高不高是我们川大的第一质量标准。

 

  第二个质量观是能力。现在的大学生往往具备了很好的知识基础,但一干具体工作,就显得能力缺乏。能力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创业的能力、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的能力。这三种能力就是我们川大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为了培养学生这三种能力,我们川大构建了“323+X”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施了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真正担当起我们社会主义中国走向民族振兴、实现“中国梦”的重任。

 

  第三个质量观是视野。学生应该有宽广的视野,要有国际视野。2012年来,学校已经连续三年开展了“实践及国际课程周”活动,目的就是让川大的学生在校期间都有一次海外交流的经历,增强学生国际交往的知识、胆商和能力。

 

  中国现在是世界大国,未来要成为世界强国,就需要今天的大学生们在走出校园以后能够担当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应该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要去了解全球、了解世界,主动关注全球事务,具有国际交流的知识、能力和胆识。素养、能力、视野一起构成了川大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所以,我们川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什么?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素养、能力和视野。

 

  下面我从七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要大力提高学生素养。素养就是素质和修养。刚才,谢谦老师在发言中谈到,他之所以能获得“卓越教学奖”一等奖,主要归因于他担任了《中华文化》课的本科教学,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做出了突出贡献。川大是一所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所以,我们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一条就是要“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加强人文教育方面,我深有感触和体会。我是理工科出身,长期在理工科大学工作学习,并在理工大学担任校长。担任了川大这所以人文科学见长的大学校长以后,我感觉压力很大,因为,尽管我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学术探究上做出了一定成绩,但我也深知,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文化,因此,我一直在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同时,我也希望川大的学生有知识更有文化、有智慧更有责任。我一直倡导,一定要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中华文化》课,特别是要面向理、工、医的学生开设《中华文化》课,使我们的理、工、医科类学生通过川大这个综合大学,在具备良好知识的基础上更有文化、有人文情怀。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中华文化》素质必修课开得很成功,包括“人文大讲堂”系列讲座的举办,使全体师生在人文素养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我们要以大学精神熏陶和感悟学生。大学不仅要有大楼、有大师,更重要的是有大学文化、有大学精神。我们总感觉大学精神、大学文化距离我们很遥远,实际上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培养大学精神、感悟大学文化的载体,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校园环境熏陶、每个老师的行为影响每个学生的价值观念。大学精神从本质上讲就是对价值理想的坚守,对真理、自由、平等、法治的追求。

 

  我认为,在川大这样的大学校园里,我们的学生通过大学教育至少要学会对价值、理想的追求和坚守。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有坚持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的基本核心价值理念,应该有基本的道德信念和理想,同时要有对真理、自由、平等、法治的追求。我们大学的校园,有形的校园和无形的校园都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成长,影响着他未来的人生。我们的校园围墙,有“有形围墙”,也有“无形的围墙”,有形围墙是指看得见的围墙,很矮、可以逾越,但大学围墙更重要的是矗立不倒的“道德围墙”。大学是价值追求的精神家园,大学更是社会文明的灯塔。所以,大家对于大学校园都有一种自然而言的敬畏感,大学老师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都能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尊敬、敬仰和追随,因为大学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代表,更是优良道德的化身。如果我们的大学老师都能够以大学文化、大学精神进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全校师生随时随地一起来巩固这个“道德围墙”,一起来维护精神家园,一起来打造引领社会文明的灯塔,就一定能带领整个社会去珍惜、营造“道德围墙”。

 

  所以说,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在大学教育中至关重要,需要我们继续做好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继续开好《中华文化》课,需要我们的每个老师都能够更好地担当起教学育人的责任与重担。

 

  第二,要进一步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是要从课堂抓起。刚才,学生代表方奕鸿同学给我们讲述了去年暑假参加学校组织的赴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进行国际化培养交流活动的情况,并把川大和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作了对比,大家听了以后应该都深有感触。学校每年都会组织老师和学生赴海外一流大学进行交流,我们的目标就是不仅老师、科研人员要进行国际交流、有国际交流经验,我们的学生也要有国际交流的经历,有国际交流的经验。

 

  从本质上讲,我们中国人的智慧、学术水平、知识能力并不比外国人差。但是,我们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灌输式课堂教育模式影响了我们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川大近年来的改革就强调从教学改起、从课堂改起。2007年,学校探索实施了小班化开课,鼓励互动式教学,鼓励老师在课堂教学45分钟内能够启发式讲授、评判式讨论、非标准答案考试,真正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众所周知,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学在教学中都不是简单靠学校的行政命令、文件精神去要求学生必须学好,而是通过每个老师每一堂课、每一门课的互动式、开放性教育使学生主动自发学习,主动熬夜去查阅资料。

 

  川大要率先实行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倡导老师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如果我们川大能够率先打破现有的课堂教学评价评估体系,打破标准答案考试,打破60分及格,全面建成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接轨的教育教学体系,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与一流大学相接轨的人才质量。

 

  我们要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如果继续实施标准答案考试,学生就可能会为了应付考试而背答案、背公式,还可能在完成作业或考试时冒险去抄袭、剽窃。如果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自己主动地去熬夜查资料、努力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大减少学生上网打游戏、抄袭剽窃现象的发生。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大学考试时只要记住公式就可以得高分,而在国外一流大学,即使带着教材、带着资料进考场也不一定能考到好成绩,因为国外大学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都不会有标准答案,也不允许有相同的答案,以此迫使学生必须主动去独立思考问题。国外一流大学也不仅仅是根据考试成绩来决定是否给予学生这门课的学分,而是在开课之初就告知学生每次作业、每次讨论、每次考试按照10%、20%、30%等不同的比例折算到总成绩。为了拿到学分,学生都会按时上课、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和老师互动交流,就不会存在逃课现象,学生的兴趣也能得到很好地启发。在中国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能够给学生布置参考书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而在国外,老师下课以后一般都会要求学生查阅十篇左右SCIENCE文章、SCI文献或者其他资料,然后在下一次课堂进行讨论。这样一来,凡是选了这门课的学生,要想把问题了解清楚,为了能完成好作业,就必须去熬夜翻阅文献、查找资料,必须把相关文献资料都看一遍。

 

  所以说,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最难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我们的老师大都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家也都习惯于考试命题时就在题库里选题,出题大概只需要10分钟就能完成,学生只要在规定的时间里答完题、做出标准答案,就可以通过,就可以拿到学分。但是,现在要求我们的老师出非标准答案的考题,通常一道题都要设计一两天,难度很大。所以,我们要改革试点,鼓励各位老师进行非标准答案考试。

 

  此外,要取消“60分及格”。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学校已经探索并实施了小班化教学、互动启发式讲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今年开始,我们将着力打破60分及格的传统,打破应试教育模式,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竞相学习的氛围。过去,学生考试成绩只要超过60分就可以得到这门课的学分,考60分和考100分的结果是一样的,但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样的,这样就会大大减少学生主动争取好成绩的动力,并养成偷懒的习惯。我们要通过取消考试60分及格,让学生不仅记住知识点,更学会主动思考问题,拓展创新型思维。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学质量自然就可以提高,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才能够真正有国际竞争力。

 

  第三,优化专业设置和课堂建设,实施教材改革。刚才步宏副校长在对2015年本科教学重点工作进行布置时,提到了我们要适应国家正在全面推进的高考制度改革。目前,国家已经在浙江省和上海市进行了高考改革试点。浙江省开始试行高考招生过程中不分文理科、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学校”志愿、按专业平行投档的方式录取。上海市将从2016年起,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按照学生的高考总分和院校志愿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其他各省、市、自治区也在探索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计划在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全国性的新的高考招生制度将基本形成。高考改革全面推行之后,高校招生将不再设定全校统一的投档线,而是按各个专业来投档,考生们关注的重点将不再是学校的品牌,而是专业的品牌,既要看学校,更要看专业。这也就意味着,以后高校的生源质量将取决于专业的建设水平,如果个别专业建设不好,报考学生数量少、学生分数低,这些专业就很难再继续开设下去。所以,我们必须要进一步优化专业、深化课程设置改革,和国际一流大学接轨,和国际前沿学科接轨。

 

  我们的教材也需要改革。我们有的学生毕业以后到国内外一流大学深造,在被问到是川大好还是别的高校好的时候,会非常认同母校,会对学校的海纳百川、鼓励自由探索感到很自豪。但是,客观地说,学校个别学科的教材已经是相对落后了,学生现在用的教材还是10年前、甚至20年前的内容,而国外一流大学的教材往往都是紧跟学科前沿、紧跟最新的学术成果。10年前的内容可以作为教学的基础性内容,但这种基础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看、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课堂上就应该讲本学科最新的发展,讲国际前沿探索的内容。知识永远都没有最前沿,但有更前沿,我们的课堂教学、教材就应该尽量前沿一点,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学的还是10年、20年前的内容。我们下一步就要进一步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

 

  第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能力,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关键是要改革课堂教学,改革过去应试教育的“标准答案、60分及格”的考评体系。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这方面,我们需要抓好五项具体工作。

 

  一是要鼓励优秀学生去创业。我们要树立鼓励优秀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的理念。我记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菲尔普斯曾经在2013年诺贝尔奖北京论坛上提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中国很多优秀学生往往都选择去考公务员,而国外的情况恰恰相反,一般都是最优秀的学生去创业、去办公司。这种认识和理念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经济结构是否能够具有国际竞争力。所以,我们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理念,倡导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我们既要培养优秀学生去当科学家、政治家,更要鼓励他们去创业、当企业家,鼓励优秀学生用他们的知识、智慧、专业特长和大学本身的高科技成果去创业、去创办高新技术型企业,这样才能真正打造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升级版。如果我们现在的优秀大学生都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那么,10年、20年以后,无论在我国的民营还是国营企业里,企业的高管就可能都是知识型和技术型的,这些企业的内涵就可能都是高新技术型的,我们的企业就一定能够走向世界,能够进入世界前500强、前300强、甚至前50强,我们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也就必然会有更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鼓励和支持优秀学生去创业、去办企业。

 

  二是要形成大学生创业不存在失败的理念。现在,社会上讲的创业失败,算的都是“经济账”。但对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过程而言,创业无论成败,都是一种创业的经历和实践的过程,都是每个学生今后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所以,大学生创业不存在失败。

 

  三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能力和本领。学校在综合改革方案里,明确提出要开设万门课程。现在,全世界的大学当中已经开设万门课程的大学还不多,但我们川大要率先在国内大学当中建设10000门课程。目前,国内大学的课程体系大都以学术型课程为主,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几千门的学术型课程,我们川大也开设了5000多门这类课程。但这些课程基本上都是从教材到教材、从课堂到课堂,缺少对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提出了要加快推进万门课程建设计划,也就是要开设6000门左右的学术型课程,开设2000门—3000门左右的创新创业课程,再开设2000门左右的实践应用型课程,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找到相应的课程体系,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如果我们的学生未来想从事学术研究、成为学者和科学家,就可以选择学术型课程学习;如果我们的学生毕业以后想创新创业、办公司,就可以选择创新创业型课程,去学习今后怎么当高管、怎么办企业、怎么进行投资风险评估。如果我们的学生毕业以后就想先找工作,尽快承担家庭责任,就可以选择实践应用型课程学习,直接到企业里面实习实践。我们要开设万门课程,必须要做到开放办学,不仅要有学校编制内的老师开课,还要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高管、社会贤达来学校给学生上课,讲创业的案例和体会,这样才能为更多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课程保障。

 

  四是要加大鼓励优秀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今天,大家都拿到了学校正式下发的文件,就是要从政策层面鼓励和支持优秀学生创新创业。过去,我们一直规定在校四年制本科生的修读年限最长是6年,现在,如果我们的学生休学去创业、办公司,在校修读年限可以不受限制,创业期间随时可以回校修完学分,申请学历学位。学校制定出台的这些管理制度和政策文件,就是要为优秀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五是设立各类创新创业风险基金。去年,我们已经与工商银行共同设立了5000万元的“学生创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现在,学校正在积极与成都市协调共同筹建1亿元的面向全球优秀学生的创新创业基金。此外,我们还有很多杰出校友也表示要为我校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相应的支持。特别是,我在今年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时,提到川大一直鼓励和支持优秀学生创新创业以后,很多校友都自发地提出,愿意与学校共同建立由川大全球校友参与的优秀学生创业众筹基金。所以,学校也正在筹划设立这样一个4亿元—10亿元的学生创业众筹基金,鼓励在校的优秀学生去创新创业、去办公司。

 

  第五,积极推进“实践及国际课程周”和国际合作办学。刚才,我谈到,我们学校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什么?关键就是培养的学生素养要高、能力要强、视野要宽。所以,学校从2005年开始开设了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就是要解决学生素养高不高的问题。上面提到我们正在推进的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就是要解决学生能力强不强的问题。下面,我要讲的是着力推进“实践及国际课程周”和国际合作办学,就是要解决学生国际视野宽不宽的问题。

 

  一是进一步推进“实践及国际课程周”活动。从2012年开始,我们学校每年拿出1500万元,每年6-7月份连续举办了3届“实践及国际课程周”,邀请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世界一流大学的专家、教授为我们的学生开设全英文国际课程,同时,邀请这些著名大学的学生与我们的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参加国际课程周的学生超过了3万人次。今年,霍普金斯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还专门联系我们,希望能参加我校的国际课程周活动,由此可见,我校的国际课程周已经在全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形成了品牌效应。我们开展国际课程周活动,邀请世界一流大学的师生到川大交流,就是要让川大的学生都能在校园里直接聆听世界一流学术大师的课程,都能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

 

  二是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办学。我们要把加大高端外籍教师的引进力度作为加强国际化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引进高端人才过程中,学校一直把给本科生授课作为首要条件,高端外籍教师的聘任合同当中,第一条就明确要求他们必须给本科生上课,就是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川大的校园里直接聆听到一流大师的课程。同时,我们要把“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既要创造条件让我们的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剑桥、牛津等世界一流大学去交流、学习,也要主动邀请世界一流大学的师生到川大参加国际课程周和夏冬令营活动。我们还要通过共建的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灾后重建管理学院等开展联合培养。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至少有一次海外交流经历,使每个学生都能具有参与国际交往和国际事务的能力和本领。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迟早能够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我们就应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关键就应该具有进行国际交流、参与国际事务的胆识和能力。

 

  第六,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今年,学校将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的目标是要建设一支品德高尚、学术卓越、教学优秀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这里,我主要讲三个方面。

 

  一是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我们将按照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等不同岗位类型,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职称晋升标准。现在,我们对具有一定学术水平、专门从事基础课教学的老师,已经设立了职称晋升的绿色通道。从今年开始,我们全面完善了教书育人的激励机制,加大了对长期坚守教学一线、教学优秀的老师的奖励力度,包括刚才颁发的卓越教学奖,等等。所以,我们要对不同类型的教师进行个性化、多元化的评价、评估和奖励。

 

  二是要创新面向全球招聘优秀人才的工作机制。我们要进一步加大与国际人才机构的合作力度,面向全球招聘一流人才。建立全球高端人才和优秀中青年人才的信息库,瞄准学校学科发展急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外高端人才,强化主动出击意识,全方位引进全球的优秀人才。

 

  三是全面推进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改革。今年,我们至少要推进两项改革。第一,从今年开始,所有新进的青年教师都必须具有“双证”才能上讲台给学生讲课。现在,我们新进的青年教师都有博士学位,虽然学术水平高,但上讲台讲课的课堂教学能力还不够。所以,我们要求每位青年老师上讲台,首先必须按照《教师法》的要求具有教师资格证,同时,还要经过学校与密歇根大学共建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培训,拿到课堂教学能力培训合格证书。只有具有“双证”,才有资格上讲台给本科生上课。第二,所有青年老师要有“双身份”,才能上讲台给学生讲课。我们已经明确要求每位新进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交流经历的“双条件”,才能进入川大。我们所有新进老师虽然都具有“双条件”,但不管你过去学术水平有多高,进入川大以后都先要做专职博士后从事科研,当学术研究达到一定水平以后,才能担任教学工作,才有资格上讲台给学生讲课,即先应进行科研,有学术成果,也就是有了“学术身份”才能进入“教学身份”。我们要通过这样的改革,使我们的课堂和讲台真正成为最神圣的地方。在我们川大,并不是任何人都能上讲台讲课,上讲台一定要品德高尚,一定要有良好的学术水平,同时更要有突出的教学能力。我记得欧洲的高校,讲师、副教授可以给研究生上课,但不能给本科生上课。只有正教授才有资格给本科生上课。所以,在欧洲的大学里,能够给本科生上课是一种荣誉的体现,也代表着一种崇高的地位。所以,从今年开始,我们要全面推进上面这两项改革,真正增强每位老师上讲台的荣誉感、敬畏感和责任感。

 

  第七,加快形成教育教学的支撑保障体系。要形成教育教学的支撑保障体系,需要加大投入,需要加快四项工程的建设。

 

  一是互动式、小班化教室改建工程。要从硬件上为教师开展启发式讲授、互动式教学创造条件,让每个老师一上讲台就能够实施互动教学,而不是进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学校在部分教学楼已经改造了一批小班教室,各位老师可以去参观、体验一下。如果各位老师进了小班化教室,还是沿用传统的板书教学,开展灌输式教育,可能自己都会觉得不好意思。小班化教室内部的桌椅板凳、黑板等教学设施配置使老师和学生很自然地连成了一片,营造了非常有利于师生互动的环境,使得课堂教学既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智慧,也能够启发老师的思维,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是教师休息室建设工程。全校各教学楼很早就建立了教师休息室,但很多休息室设施都很简陋,就是摆着几张陈旧的沙发,只能让老师们在课间短暂地休息一会儿。教师休息室不只是让老师休息一下的场所,还应该成为老师课后交流、讨论的地方,老师们课后在这里可以喝喝茶或咖啡,可以坐下来静心静养。欧洲很多高校都设有专门的茶息(Tea Time)休息室,上午下午都有茶息时间,很多老师都是在茶息室内休息时,在相互交流研讨中碰撞出好灵感、好想法。目前,学校已经参照欧洲高校的茶息休息室改造了一批教师休息室,希望各位老师可以去看看,向学校提要求、提建议。

 

  三是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工程,包括公共卫生间改造、教职工食堂建设等,努力为大家打造更加舒适的公共生活环境。我们要彻底转变过去的校园基本建设理念,要认识到“教学楼不只是用来上课的,宿舍不只是用来睡觉的,食堂不只是用来吃饭的”,教学楼内除了上课的教室,还应该有师生讨论的公共空间,学生课后可以在教学楼内坐一会儿、讨论一会儿的场所。比如,在我们与匹兹堡大学共建的“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教学楼内,各面墙上都安装有黑板,师生们随时都可以推导公式、相互讨论。我们的校园基本建设就是要让教学楼内每个地方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形成处处可以交流、可以讨论、可以座谈的良好环境氛围,确保师生上下课都有互动交流。目前,学生宿舍建设已经很到位了,很多学生宿舍除了有三个卧室,还有客厅供学生们进行讨论。学校也正在加快新校区教职工食堂的建设,使教职工食堂不只是成为师生吃饭的地方,而应该是吃完饭后还可以喝茶、相互交流讨论的地方。

 

  四是教师独立工作空间建设工程。我们要加快新老校区建设步伐,特别是要加快新校区建设步伐,力争使每个老师在校园里都能有自己独立的工作空间。不是说每位老师都要有一间办公室,但至少要保证每位老师都有独立的工作空间,进而为逐步推行老师坐班制创造条件。过去,教职工住宅就修在校园里面,学生步行就能找到老师。现在,很多老师购买的是商品房,大都离学校很远,校内没有住所,也没有与师生交流的平台,学生想向教师请教问题,只有课堂45分钟和课后10分钟的时间。如果每个老师在校园内都有独立的工作空间,至少能在工作期间坐几天班,那么,学生就可以主动来工作间找老师交谈讨论。所以,我们要加快推进教师独立工作空间建设,使老师们有更多的时间、也有更好的条件在学校里开展工作。

 

  实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四大工程,目的就是通过未来5—10年的努力,在校内形成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我们的老师有更多的时间留在校园,有更多时间能够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有更多的时间在教师彼此之间开展交流讨论,为打造现代大学、建设一流大学提供硬件支撑。学校也将继续加大投入,全力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的高端公共服务体系。刚才,步宏副校长提到,学校2014年总的教学投入资金是6.55亿元,这还不包括硬件设施改造投入的经费。2014年,学校在建设小班化教室、改造教师休息室、打造高端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投入了8500万元。总体而言,从今年开始,在未来5年内,学校将继续加大投入,全力实施四大公共服务体系工程,打造更好的校园教书育人的硬件条件,确保我们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真正建设与一流大学接轨的本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

 

  老师们,同志们,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也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在大学校园里,无论是院士、博导、教授,还是校长、院长、处长,老师都是我们的第一身份,上好课是我们的第一责任,关爱学生是我们的第一任务。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就是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这也是学校的第一品牌和第一竞争力。希望各位老师能够真正理解什么是川大的教育,川大应该是这样一所大学:川大是实施精英化教育的大学,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大学,是实施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的大学,是每个学生都能在川大找到真正适合自己教育的大学。希望各位老师共同努力,使川大能够进一步加快建设速度、提升建设水平,为早日实现建成一流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目标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