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发展

北京大学卢晓东教授为我校青年教师讲授“探究式小班示范课程”

添加时间:2011-12-13 超级管理员 点击次数:

 

12月8日上午,四川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行了“教学导师聘任仪式暨探究式小班教学研讨会”,48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独到教学技巧的资深教师受聘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首批教学导师。活动特别邀请到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卢晓东教授为与会老师带来了“研讨课教室与研讨课教学”的专题报告,激发起现场热烈的讨论。
 
下午,20多名各学院推荐的青年教师参加了卢晓东教授主讲的一堂题为“试答‘钱学森之问’——创新人才培养三项改革”的探究式小班示范课。示范课程采取小班化、探究式的授课形式,卢教授让20多名青年老师与他一起围坐在会议桌旁,平等的座位、平等的视角,带来心理上的平等状态。卢教授首先让参与的青年教师们体会到小班课的“会议室”教室模式的优越之处:让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平视,易于提问,方便展开相互讨论,易于形成批判性思维模式和学习态度;同时,学生也难以走神,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青年教师们围绕会议桌坐成两圈,或问答或讨论或陈述,研讨的内容则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展开,试图回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卢教授和老师们的合作下,一堂高质量的探究式小班课程渐次展开。
 
在讲授内容上,卢教授由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Rogers(罗杰斯)关于教与学的思考引入话题,在第一时间把课堂带入到研讨式、探究式的教学情境当中。继而卢教授又以英国为例,设置关于民族创造力的探讨,以中美教育文化比较为背景,引出关于天才乔布斯的讨论,最终将课堂焦点汇聚到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上。面对国内大学为何培养不出杰出的创新人才这个问题,卢教授提出了他认为的关键所在,即“范式”陷阱的存在及其在当前国内高等教育中的不断强化。在他看来,成熟的学科体系、课程内容、教材编排都是所谓的“范式”。传统的教学即是对范式的传递,并以对范式的熟悉作为创新的前提。而他认为,这恰恰构成了“范式”陷阱,成为阻碍创新的症结所在。为此卢教授针对高校教学情况,具体分析出“结构化学习总量强化范式陷阱”、“现有考试制度和内容强化范式陷阱”、“从根本逻辑上改革奖学金制度”三大制度问题和相应的改革方向。
 
    作为一堂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示范课,卢教授始终保持鲜明的探究式、开放式的研讨课风格。并借用“功夫范式VS子弹范式”、“信息战范式VS坦克战范式”、佛教的“所知障”等形象对比或相似概念来说明“范式”、“范式”陷阱的概念;又引用乔布斯、袁隆平的事例引起参与者的共鸣。在讲授推进到一定阶段后,卢教授往往会设置几个承前启后的问题让老师们参与讨论,个人问答、小组讨论、集中陈述、相互辩难,课堂形式灵活多样、气氛活跃热烈,在座的青年教师以学生的身份亲身实践了他们在日常教学中倡导的探究式小班化教学,将理念落到了实处,将角色进行了置换。无疑,这对老师们深入理解和实施探究式小班化教学会有莫大的助益。对于老师们的每一个回答,课堂呈现的都是观点的交响、思想的激发,而非从中引出偏向性的结论。而内容翔实、视野宽广的资料呈现,又不断地拓展和推进着思考的深入、问题的明朗,带给接受者全新的认知。
 
    此次示范课参与人数虽少,但这20多名青年教师就像20多枚种子,必将在我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中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也将从此次活动出发,不断致力于提升我校教学水平,为营造浓厚的教学文化、提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做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