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合作交流 > 出国出境交流项目 > 正文

关于选派2010级本科生赴美国普渡大学盖莱默校区参加3+1+X本硕连读项目的通知

添加时间:2013-03-19发布者:超级管理员点击次数:

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趋势,推进我校人才培养国际化战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我校实力和知名度,我校与美国普渡大学盖莱默校区(Purdue University Calumet,简称PUC )签订了联合培养本科学生的协议,今年我校拟选派本科生赴美国普渡大学学习。为了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联合培养模式

四川大学(简称:SCU)-美国普渡大学盖莱默校区(简称:PUC)本硕联读联合培养学生,实行3+1+1(1.5)培养模式,即从我校本科三年级学生中选拔品学兼优者赴PUC学习一年大四课程,按照PUC的教学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其成绩和学分将转回SCU, 符合条件者,由SCU颁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在美一年学习结束后,满足以下条件的学生,可免试GRE,获得美国普渡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资格,学生按照普渡大学的硕士教学计划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其成绩合格者将获得美国普渡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

(1)在普渡大学学习期间全部课程获得B以上成绩(含B);

(2)完成SCU本科教学计划中的全部学习任务,正常毕业;

(3)托福(TOEFL)或雅思成绩达到标准

 、联合培养专业及课程修读要求

    1、联合培养专业:计算机及软件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热能工程。

2、课程修读要求:学生前三年按SCU相关专业教学计划规定修读课程,第四年在美学习期间需完成1门英语、1门毕业设计及2门专业课程。

三、选拔学生条件及要求

1.政治思想好、热爱祖国、品德优良、身体健康,具有较强的独立学习及生活能力。

2.学习成绩优良,在校所修课程平均学分绩点≥3.0,综合素质较高。

3.有较好的英语听说能力,能适应英语授课,要求学生参加TOFEL或IELTS考试。其中:TOEFL不低于79(ibt)或者IELTS不低于6.5。

    5.有相应的经济能力,能承担在美国期间的学习、生活费用。

四、学生管理

 1.学籍管理

(1)选派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应遵守对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2)我校学生在美方大学修读的课程及成绩,由美方大学直接寄给我校教务处。教务处根据学校有关规定予以认可、登录。

(3)按照SCU专业教学计划和PUC 规定课程修读学分,审定学生的毕业资格;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即可授予学士学位。

2、其它管理

(1)被选派的学生在美国学习期间必须遵守当地的法律、派往学校的规定及社会风俗习惯,接受派往学校的管理。

(2)学生完成对方学校要求的一年本科课程后,应要求对方尽快将成绩和学分转回学校国际处,以便学校教务处认证和颁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被对方录取继续攻读硕士的学生,应及时告知学校教务处和国际处,其后续在美期间的学习,由本人自行负责。

(3)学生在出国期间户口、党团关系等保留在本校及相关学院。

五、具体选派办法

1.教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学生工作部和相关学院负责组织学生报名及初选(根据情况参加综合专业考试、英语考试及口试),初选合格后名单报对方学校审批。选拔确定后的学生由教务处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办理相关手续。

2.学生出国后的有关事宜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与美方学校协调。

六、有关费用

    1. 办理出国护照、签证等费用

办理出国护照、签证等具体事宜,由学校协助办理,有关费用由学生本人自理。

   2、国外大学学习的相关费用

学生在美学习期间的学习及生活费用、医疗保险全部由学生本人承担,在美学习期间每学期所需费用约为12000-13000美元,以对方学校每年核实的学费标准为准,主要包括:

(1)学费约6000美元(普渡大学盖莱墨校区的标准为500美元/学分,最低要求为12学分)(学费以对方学校每年核实的标准为准)。

(2)住宿、餐费、日常消费约6000-7000美元(仅供参考)。

七、报名时间及地点

1.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013年3月27日

2. 报名要求:①下载填写好留学申请表(附件3),经学院审批后,并附上川大所修课程成绩单,在规定时间内交教务处合作与交流科。②同时登陆教务处主页上“国内、国际联合培养项目申请系统”,完成项目学生的网上注册和报名手续。

3. 报名地点:望江校区行政楼219合作与交流科

            江安校区综合楼一楼教务处合作与交流科

4. 咨询电话:85402398 教务处   85468896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教务处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二0一三年三月十九日

关闭

系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