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开课单位: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13号)(附件1),打造和遴选具有川大特色的一流课程,我校决定开展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推荐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类别
按照《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附件2)要求,拟推荐如下五大类课程:
1.线上一流课程。即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突出优质、开放、共享,打造中国慕课品牌。构建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类别更加全面的国家级精品慕课体系。
2. 线下一流课程。主要指以面授为主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破课堂沉默状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较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
3.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主要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大力倡导基于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优质课程申报。
4.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保证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5.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课程应着力解决真实实验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逐步形成专业布局合理、教学效果优良、开放共享有效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
二、申报要求
1. 课程类别
申报推荐课程须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的本科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通识课等独立设置的本科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等。
2. 教学周期要求
申报推荐课程须于2021年1月31日前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取得实质性改革成效,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特色、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承诺入选后将持续改进。
此前参加过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但未通过认定的课程,须经进一步修改完善,在上次推荐之后至少经过一个完整教学周期的改革实践方可申报。
在2020年春季学期,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采用在线方式进行授课的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如符合教改设计理念并取得预期效果,可视为完成一个教学周期。
3. 课程团队
课程可由主讲教师个人申报或团队负责人牵头申报。课程主讲教师、课程团队主要成员只能参与申报一门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须为申报高校正式聘用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团队主要成员一般为近5年内讲授该课程教师,师德师风好,教学能力强,积极投入教学改革。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必要的技术支持人员可作为团队主要成员。
4. 具体申报推荐要求可参见申报说明要求(附件3)和相关类型课程申报书(附件4)。
三、申报推荐原则
1.质量为本。严格遴选标准,重点考查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严把政治关、学术关、质量关,坚持优中选优、宁缺勿滥,确保申报推荐的课程经得住检验。
2.分类推荐。线上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应突出优质、开放、共享等特征,并配套良好的教学支持服务;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课制宜,强调课程内容与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并具有示范辐射作用。
3.注重实效。注重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改革;关注创新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情况,以及使用新型教学方式方法取得的学习成效。
4.广泛参与。鼓励一线教师积极参与一流课程建设,积极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性教学方式方法等应用于教改实践。
四、推荐数量
本次教育部拟认定一流本科课程总数约为5160门。其中线上1000门左右,线下、线上线下混合、社会实践三类为3800门,虚拟仿真360门。
请各学院结合年度目标任务及一流专业建设目标,参考表1、2数据,积极组织申报。学校将按照教育部下达指标进行推荐。
表1.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各批次拟认定数据表
批次\类别 |
线上 |
线下 |
线上线下混合式 |
社会实践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
第一批 |
1875 |
1463 |
868 |
184 |
728 |
第二批(预计) |
1000 |
1500 |
2000 |
300 |
360 |
第三批(预计) |
1125 |
1037 |
3132 |
516 |
412 |
备注:数据来源于第一批认定文件与第二批申报说明等资料,供参考
表2.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与认定比例表
类型 |
推荐数量 |
认定数量 |
认定比例 |
线上 |
1611 |
717 |
44.5% |
虚拟仿真 |
1011 |
327 |
32.3% |
线下 |
2410 |
1463 |
60.7% |
线上线下混合 |
1524 |
868 |
57.0% |
社会实践 |
324 |
184 |
56.8% |
合计 |
6880 |
3559 |
51.7% |
五、申报材料
1. 申报书及必须提供的附件,其余附件在推荐名单确定后提供(附件4)(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所需提供的课程负责人10分钟“说课”,只需提供视频脚本【含课程概述、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环境(课堂或线上或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特色、教学效果评价与比较等】,说课视频和实录视频待推荐名单确定后拍摄)。
2. 学院拟推荐第二批国家级一流课程申报汇总表(附件5)
3. 学院拟推荐第二批国家级一流课程申报教学团队信息汇总表(附件6)
4. 课程团队成员和课程内容政治审查意见(附件7)
以上材料均可能在网上公开,请严格审查,确保不违反有关法律及保密规定。
六、推荐工作安排
2020年12月,我校已按照首批的申报要求进行了预申报,根据预申报情况,线下课程较多,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类较少。因教育部正式下发的第二批一流课程申报要求、五大类一流课程申报书均与2019年首批有较大变化,故请各学院认真研读附件文件,根据申报推荐原则,参考表1各类课程拟认定数,广泛组织申报。
1. 学院推荐。请各学院认真领会教育部文件精神,结合一流专业建设,对学院一流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参考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评审指标(附件8),积极组织申报,经学院教学(教授)指导委员会评审、学院党委审核后,报送符合申报条件的优质课程至学校教务处。对课程团队成员存在师德师风问题、学术不端问题、五年内出现过重大教学事故、课程内容存在思想性科学性问题的,实行一票否决。
2. 学校推荐。学校组织专家评审,按照文件要求遴选出推荐名额数量课程,并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修改完善后,推荐至教育部。
3. 在线填报。学校遴选推荐的课程,需按照要求在线填写申报材料,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4. 申报时间节点
2021年4月20日-5月10日 学院组织申报推荐,提交申报材料
2021年5月10日-5月24日 学校评审、公示
2021年5月24日-5月28日 学校组织推荐课程申报材料准备培训会
2021年6月1日-7月5日 课程团队拍摄说课、课堂实录、打磨申报材料、网上填报
2021年7月6日-7月9日 学校审核并提交
5.材料报送。请各学院于2021年5月10日前将申报材料电子版(需签字盖章的内容请提供清晰扫描件),以“学院代码-学院简称-推荐顺序-负责人姓名-课程名称-申报类别”命名,如:“101-艺术-1-张三-艺术史-线下课程”,附件按顺序和文件要求命名,以学院为单位发送至以下邮箱,以便及时评审,逾期视为不申报。
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联系人:
胡廉洁、张怡,85400402 85405667,hlj@scu.edu.cn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联系人
何露,85400031,helu@scu.edu.cn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联系人:
贾舜宸, 85400142,cxcy@scu.edu.cn
教务处
2021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