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教改 > 人文大讲堂 > 正文

麻尧宾教授走进四川大学人文大讲堂(第五十五讲)

添加时间:2014-04-04发布者:系统管理员点击次数:

        3月28日晚,我校公共管理学院麻尧宾教授在江安校区水上报告厅为本科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当代中国的思想空洞与新儒学的未来”的报告。麻教授在先秦儒学、宋明儒学、现代新儒学等研究方向上造诣颇深,已出版多部著述,曾在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牛津大学耶稣学院等作客座访问。报告围绕着“儒学性格如何才能成为显性的主流文化和支撑力量?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制度接榫?旧文化如何转出新文化?新儒学的未来究在何方?儒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任有多重?道有多远?”等问题和现场同学一道展开分析、探讨。

        报告从两个有趣的数学例子切入当代思想空洞的问题,表明了先入为主的理解惯性往往成为思想世界向前发展的重要瓶颈。接着麻教授通过一段“什么是儒家”的视频,说明了当下很多人对儒家理解的局限。他指出这种对儒家思想的扭曲,一方面来自宋明时代“制度力量”的扭曲,一方面来自五四时代“打倒力量”的扭曲,而新儒学要有未来,一是打破那些“局部计较”的思想牢笼,二是扭转先入为主的理解惯性,即打破这两种理解惯性所造成的扭曲。

       为了形象地说明新儒学如何在现代社会发挥它全面的效用,麻教授谈到了发生在一位访问学者身上的两个故事,一正一反的两个故事说明了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人心道德和法律约束都是社会必不可少的。而儒学本身所包含的克己复礼为仁”的道德自觉性和“化性起伪”、“欲恶而节”的外在约束,正好能够从这两个方面给社会以支撑。在对儒学的未来满怀信心的同时,麻教授和同学们分享了他在2013年到希腊雅典参加世界哲学大会的经历,勉励同学们以顾亭林《日知录》中“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的精神为儒学和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圈争取更高的地位。

       报告后段,现场同学针对讲座中谈到的若干观点与麻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互动讨论,同学们宽阔的问题视野拓展了报告的话题,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关闭

系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