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教改 > 人文大讲堂 > 正文

杨天宏教授走进四川大学人文大讲堂(第八十八讲)

添加时间:2016-09-28发布者:系统管理员点击次数:

       9月23日晚,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杨天宏教授在江安校区一教水上报告厅为本科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读书六法:朱熹读书方法演绎”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朱熹门人总结的朱子“读书六法”: 一、循序渐进;二、熟读精思;三、虚心涵咏;四、切己体察;五、着紧用力;六、居敬持志。杨教授指出这不仅是学问读书的方法,也是做人修为的门径。他从朱熹的六法演绎开来,也提出了六种读书的方法,分别是:出入法、通读法、参读法、复读法、计量法、购读法,并对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关于出入法,他指出:“入”是读书学习的第一阶段,要求如司马迁所说“无成执”,也就是朱熹所说的“虚心涵咏”;“出”是读书学习的第二阶段,指不轻信他人的言说,学会“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通读法指不读完一本书,不读第二本书,杨教授认为此乃读书最要方法,相反碎片化阅读会严重影响智力训练,影响对于知识信息的全面把握。关于参读法,就是参互读、交叉读,比较异同,读出新意。他认为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人而言,这一方法甚是实用。杨教授继而解释之所以要讲究“参读”,是源于“文本”(text)与“语境”(context)的关系。而复读法要求选择一种或数种书反复读、终生读,他认为此乃奠定学术根基的不二方法,并举出胡适、俞平伯、杜刚白等诸多成功学者运用此法的例子。计量法是指读书必须有量的规定性,阅读量少,不可能达到学习训练的效果。杨教授强调,国外攻读历史专业博士学位,都有明确的读书数量规定,只有大量读书才能产生学习上的良性循环。最后一种方法购读法是指学者要舍得买书,要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斋。他指出中国传统学者多为书斋学者,相比于公共图书馆,个人藏书有着不可替代的一些优势,很多一流学者同时也是一流藏书家。杨教授特别强调,信息化时代还应该重视电子书斋的建构。

        报告中杨教授引经据典、古今融通、中西参证,将“读书六法”演绎得透彻淋漓。他植根于历史教诲又饱含个人治学经验的读书方法引起了现场同学们浓厚的兴趣,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就关心的读书与学习问题与他展开讨论。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关闭

系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