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教改 > 人文大讲堂 > 正文

傅其林教授走进四川大学人文大讲堂(第一百一十三讲)

添加时间:2018-04-18发布者:综合科点击次数:

4月13日晚,我校文学与新闻学院傅其林教授在江安水上报告厅为本科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什么是文学?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报告。报告中傅其林教授认为:文艺学家、理论家、哲学家主要从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维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这些思考联系着不同的文学价值功能。当代文学的新现象挑战了这些传统的文学理解,同时赋予了文学新的意义。在未来,随着新的AI技术的涌入,文学面临着将何去何从的问题。

    报告首先从美国艾布拉姆斯(M?H?Abrams)提出艺术的座标:世界、作品、艺术家、读者“四因素”谈起,通过达芬奇画作《蒙拉丽莎的微笑》、杜甫诗《登高》、李清照词《声声慢》、毕加索画作《亚维农的少女》、金庸的武侠小说等艺术创作,对上述四个维度进行了阐述。接着,通过分析当代著名美学家列?斯托洛维奇提出了艺术的14种功用,傅教授探讨了“过去:文学是什么与文学何为?”的问题。对于现在正在发生的网络文学对文学界定的冲击,他从存在形态、功能两大方面予以了解读,包括:超文本与多媒体存在、交互性与未完成性、文学语言的多样性与口语性、欲望叙事与个性写作:青年亚文化叙事等存在形态和纯粹娱乐、欲望满足、虚拟人格、在线交往、消费、审美等功能。而现在文学生产的另一重要景观则是走向文化产业化的文学,傅教授认为这既是文学的危机也是文学的机遇。他以郭敬明为例讨论文学家与文化产业的关系,试图回答“消费时代文学为何?文学何为?”。关于AI与文学的未来,他从人工智能AlphaGo成功挑战围棋手李世石这一事件入手,举出虚拟机器人“微软小冰”、清华诗词人工智能“九歌”创作诗歌的例子,探讨了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这一全新的文学现象。

    傅教授将清晰的理论梳理、敏锐的文学观察和前瞻性的文学思考相融合的讲座给现场同学深深的启发,同学们纷纷就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和对当前及未来文学的看法与傅教授进行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关闭

系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