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教学单位:
为积极推进国家教育数智化战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调发展,强化教育数智化赋能,推进新时代学校教学资源共知共建共享,提升人才培养实效,支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现启动开展2025年AI课程建设工作,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建设要求
(一)总体要求
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教育数字化、人工智能系列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提升广大师生人工智能素养,鼓励师生在本科教育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助力本科教育教学全要素建设,学校制定了《四川大学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嵌入本科教育教学行动计划》(川大教〔2024〕35号)《四川大学人工智能深度赋能一流本科建设行动指南》(川大教〔2025〕26号),不断推进基于“人工智能赋能—创新使能—改革善能”的本科人才培养。
全校所有课程均应积极探索和应用AI技术进行全面赋能教学,率先实现课堂管理、学情分析、过程考核、人工智能助教等基础功能,帮助学院、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更好的给予学生学业指导,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体验。
在此过程中,鼓励各教学单位发掘并推荐优秀的AI赋能教学课程进行申报,以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建设基础
1.平台基础
作为首批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高校、四川省智慧教育平台数字化转型试点高校,学校初步建设了集一站式教学资源平台和教学管理服务平台于一体的资源全面的大川学堂智慧教育平台,接入各类线上线下智慧教学平台,为学校的AI课程建设搭建多方参与资源供给的平台载体。各平台配套有智慧型教学工具,其中学习通、智慧树、雨课堂等已将AI教学功能以在线课程功能模块的方式呈现,辅助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高效快速生产,帮助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
2.资源基础
历经多年建设,学校积累了丰富多类在线教学资源。已建有超过200门MOOC、近400本自编教材、近千个“大思政课”示范课程案例库;图书馆文献库线上可访问网络数据库300余个,电子期刊11万余种、电子图书311万余种和音视频资源25万余小时。师生可充分利用学校各类平台上的教学资源以及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四川省智慧教育平台公开资源建设AI课程。
3.课程建设基础
学校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课程认定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已有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44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6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0门,以及省级线上一流课程146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91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34门。以一流课程为引领, AI课程将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深化资源应用,持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三)建设内容
1.课程体系建设
重塑课程内容体系,明确能力体系、问题体系、知识体系、教学资源之间内在的逐级支撑关系,以此为依据重新梳理课程知识点,深度结合课程进行内容重构,打破传统课程组织模式,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同时融入最新科技成果和行业实践,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课程图谱建设
从能力、问题、知识三个方面构建课程图谱,应涵盖整个课程,有明确的知识边界,不盲目扩展脱离课程目标和内容,图谱模块能完整地展示课程结构和教学资源配置,具备知识点的构建、管理、展示、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知识图谱中的知识点应具有完整性、独立性等特性。
根据课程学时学分和课程内容容量,合理梳理课程图谱。原则上能力图谱能力点数量不少于4个;问题图谱基本问题不少于100个,组合问题不少于50个,疑难复杂问题不少于10个;知识图谱每学分不少于50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关联试题数不少于3道。
3.教学资源整合
AI课程配套教学资源可基于原有的MOOC/SPOC等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按需制作增加相应资源,包括教材、课件、教学笔记、教学样例、试题库、案例库、文献、图片等资源。
每门AI课程挂载视频资源原则上应不少于200分钟/学分,非视频资源不少于100个。所有教学资源结构化、碎片化关联至每个知识点,实时更新,有效组织促进各类资源的应用。
4.专属AI助教配备
基于大模型,结合学科专业知识库训练,每门课程配备专属AI助教,协助开展学生管理、总体数据统计、查看学生掌握度、查看学习详情、查看知识点学习详情、查看学生个人分析报告、分析每日学情、分析AI课程运行成果、分析课程学习变化趋势。通过分析测试结果和学生知识点掌握的薄弱环节,课后结合知识图谱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四)建设目标
高标准设计。以立德树人为本,AI课程改变传统知识图谱从知识点着手的做法,从素质培养目标出发,设定清晰的课程教学目标,训练学生具体的能力,充分发挥学校的多学科优势,有方向、有体系地整合教材、教学视频、试题等多元多维教学资源,从能力图谱、问题图谱、知识图谱等多个维度开展课程体系设计,充分支持专业毕业要求。
高水平示范。重点推进公共基础课、大类平台课、专业核心课、实践教育课、通识核心课等重点课程建设大规模AI课程群。根据学校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需求,开发引入AI助教、学科领域模型等,建设专业、知识图谱,实现课程能力目标、问题(项目)体系、知识架构和教学资源等四个维度的可视化呈现,重构课程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同时,提供包含有案例、习题、实操、思政点、重难点等,与知识点高度智能匹配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发建设AI学伴、AI学业诊断师等,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进阶式学习。AI课程群应用于本校本科教育,运行平台接入学校统一管理的智慧教育平台,形成学校智慧教育平台AI辅助教学应用案例,加强成果示范推广。
高质量应用。AI课程运行平台应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已有建设经验,原则上应用学校现有的课程和平台,符合相应标准,具有先进规范、安全稳定、易于使用的扩展性能。AI课程技术参数符合高水平学校应用标准,保证课程知识图谱的完整性、算法技术的先进性、跨平台的兼容性,支持个性化学习、智能互动与反馈,注重隐私与安全。
高要求保障。执行《四川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人工智能工具应用规范(试行)》(川大教〔2025〕28号)。保证AI课程中MOOC/SPOC视频、教材、课件、试题等资源内容价值取向正确,对于国家相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理解和表述准确无误,对于国家主权、领土表述及标注准确,课程内容无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规范性问题,无危害国家安全、涉密及其他不适宜网络公开传播的内容,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问题,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内容。课程内容所使用的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应注明出处,使用的地图须符合《地图审核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确保涉及的材料拥有合法权利及知识产权,不侵犯第三方权益。
二、申报要求
(一)课程要求
申报课程或课程群应为纳入最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
鼓励公共基础课程、大类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育课程、通识核心课程申报;鼓励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所属课程申报;鼓励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申报;鼓励智慧教育平台在线教学资源基础扎实的课程申报。
(二)人员要求
1.申报课程的负责人与团队成员应为学校正式聘用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教学效果优良。
2.申报课程团队应有至少三位成员,教师有足够的精力按期完成AI课程建设,确保课程及时投入应用并持续更新。
(三)申报流程
申报课程填写《四川大学AI课程申报表》(附件1),所在单位按要求进行评审并推荐,将拟推荐课程的《四川大学AI课程申报表》(附件1)及单位审核汇总的《四川大学AI课程申报汇总表》(附件2),于2025年5月30日前,将电子版与纸质签章版扫描件发送至baiwei@scu.edu.cn,签章后的纸质版交至教务处教学管理科(望江明德楼218室)白伟处。
教学单位申报推荐课程后,学校将组织专家评审,公示评审结果。
三、经费支持
根据评审结果给予相应建设经费支持,经费划拨至开课单位。经费专款专用。
四、课程验收
立项AI课程建设期原则上为一年,应符合前述建设要求,验收要求及时间另行通知。为保障课程建设质量,学校对AI课程实施动态管理,对课程运行平台、建设内容、教学资源、AI助教、AI工具、学情分析、学生评价等多个运行数据进行监测和跟踪。对于未持续更新完善、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课程,将取消课程相关认定并追回相关经费。
咨询联系人:白伟 联系电话:85405667
教务处
2025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