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刘利民教授走进四川大学人文大讲堂(第三十七讲)

    添加时间:2012-11-12 系统管理员 点击次数:

    119日晚,我校外国语学院刘利民教授在江安校区水上报告厅为我校本科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中西思想文化差异问题的语言视角”的报告。刘教授力图从语言的角度,观察中西古代哲学思想的产生,尤其着重探讨中国先秦名家哲学思想的产生及其语言逻辑思辨特质
    刘教授从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辉煌,为何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引入话题。在考察了表面的中西思想文化差别后,刘教授介绍了被不少中外人士所认为的差别的根源——中西语言形态的差异:简言之,汉语结构松散,不重形式,因而不利于逻辑思维方式的产生。然而刘教授通过详细的对比研究,引领同学们回溯到西方的古希腊文化和中国的先秦时代,在肯定西方语言的形式特征的确有利于催生西方哲学的同时,也论证了汉语土壤上完全能够、并且的确产生过货真价实的理性主义哲学思维。先秦儒、墨、道、名各家关乎“言说”的“名实之辩”,古代汉语以语义为中心,专注于名的特点,特别是名家专决于名的“诡辩”之辞和极富抽象理念、逻辑思辨和方法论特质的论断,在刘教授看来都无疑证明着这一点。由此,他带领同学们将观察的视野、思维的触角延伸到历史原因、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将中国传统中的逻辑思辨性哲学思想的缺失归因于封建专制和服务于封建专制的学术专制的合力扼杀,最终说明了:中西语言形态虽然不同,但各自有着通向理性主义的独特途径,中西文化差异与各自的语言形态并无必然联系。
    报告中刘教授侃侃而谈,在他中西学养的水乳交融中处处体现着哲学思辨精神和精英式的深邃思考,让在座同学们经历了一场思维的体操和文化的洗礼,其经过严谨研究、独立探索得出的命题结论醍醐灌顶般警醒和鼓舞着莘莘学子。同学们各抒己见,与刘教授进行了积极的互动讨论。最后,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