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俞理明教授走进四川大学人文大讲堂(第六十八讲)

    添加时间:2015-03-19 系统管理员 点击次数:

           3月13日晚,我校文学与新闻学院俞理明教授在江安校区水上报告厅为本科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汉语的创新和汉语的规范”的报告。当今语言生活变化层出不穷,反映了汉语的活力,也对汉语的规范产生冲击,形成了矛盾的两个方面。报告中俞教授客观地探讨二者的利弊,希望有助于保持汉语活力的同时,做好汉语的传承。他以汉语中变化最快,也最容易得到关注的部分——词汇为主要对象,探讨汉语的创新与规范这一话题。

           报告首先分析了语言的变异及变异的价值和动因。俞教授指出,在今天生活中,随时都可能遇到语言的变异现象,但将近一半的新兴词汇表达的是旧事物、旧概念。这种同义词有着不同的表达功能、适用语境和修辞特色。变异的动因一是自觉或不自觉的突破成规,二是语言创新的职业需求,三是表达中个性化的需要。

           报告继而对语言中的雅俗现象进行了对比呈现和关系梳理。俞教授认为,“雅”分很多种,比如文雅、高雅/典雅、古雅、古奥,“俗”也分很多种,比如通俗/平俗、俚俗、低俗、恶俗。“雅”和“俗”都是人性在语言中的反映,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取舍、如何把握分寸。对“经典用语”、成语和惯用语的强烈需求往往促成对典雅的追求;而忽略用语文明的语用创新则往往弄巧成拙,导致恶俗的产生。

            关于新词语在运用中的特点,他归纳为:创新性、流行性、非持久性以及接受上的群体差异性。他认为,时尚用语是社会用语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而不是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它最能够反映一时的社会表象,而不是社会本质;它在一时之间高频使用,但耐久性并不与使用频率一致。

            最后报告就语言变异的影响和规范进行了总结。俞教授指出,语言的变异丰富了语言和生活,同时对交际功能提出了挑战,过量变异影响语言、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因此,需要从规范的角度对变异加以控制,谨慎、理性、有区别地对待各种变异,避免对变异成分做出不切实际的评价。

           两个小时时间,俞教授内容丰富的报告让同学们对当今语言词汇的变异创新和规范运用有了生动而理性的认知,大家纷纷就报告涉及的话题与他展开讨论。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激励了同学们在今后学习生活中关注语言变迁,提高语言运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