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李德英教授走进四川大学人文大讲堂(第七十五讲)

    添加时间:2015-09-29 系统管理员 点击次数:

             9月25日晚,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李德英教授在江安校区水上报告厅为本科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民国时期成都平原乡村集镇与农民生活——兼论农村基层市场社区理论”的报告。报告中李教授利用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的档案资料和相关调查资料,考查了农民的家庭收入、农副业生产状况与乡村集镇的关系,对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施坚雅(Skinner)提出的“基层市场社区”理论以及学术界对于施坚雅理论的相关争论进行了回应。

            李教授首先介绍了施坚雅于1949年末1950年初在成都高店子进行的为期三个月的社会调查,及之后在此基础上写出的《中国农村市场与社会结构》几篇系列论文中提出的“基层市场社区”理论。对此理论中涉及的市场结构和类型、六边形模型假设、基层市场社区及其经济功能、社会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理论的学术目的、学术影响、近年争论,李教授给予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和梳理,同时也阐述了她本人的研究视角和观点。

           李教授接着图文并茂地具体分析了成都平原的农村聚落——林盘,以及基于林盘这种居住环境而生的赶场与集镇的农村生活样态。她回顾了20世纪40年代,华西大学、燕京大学的学者和学生从人类学、社会学角度对四川场镇的调查、研究,并佐之李劼人在其名著《死水微澜》中对场镇生活的文学叙述予以旁证。这说明早在施坚雅的考察前,成都平原独特的场镇生活样态就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研究,进入了历史和文学的表达当中。

             李教授基于长期的研究,在报告后段介绍了她在“基层市场与农民生活”、“集镇生活方式对乡村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她得出结论:施坚雅的农村基层市场社区理论,尽管存在一定局限,不能尽善尽美地解释农村基层社会,但完全否定和彻底推翻则是不明智的做法。同时也介绍了后学者对施坚雅农村市场理论的修正和补充。

           整个报告中,李教授对成都平原传统农村生活饱含着深情,她对相关历史和现实富有在地意识的讲解,令同学们感受到一种学术研究贴近当地生活的姿态。大家纷纷就相关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与她展开讨论。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