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关于安排2025-2026学年春季学期教学任务的通知

    添加时间:2025-10-11 点击次数:

    各学院/系:

    现将2025-2026学年春季学期教学任务安排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各学院/系按期完成相关工作:

    1.严格依据教学计划安排教学任务。请各学院()仔细核对教学安排表和开课任务书,核查开设课程是否有遗漏或有误。特别是需要其他学院开课的,须确保开课学院导出的计划无误。若无异议,则直接进入排课系统;若有新增课程或者必修课程异动,请于1017前按程序申报,经审核通过后再进入排课系统。建议每学期为非毕业年级学生开设25学分左右课程。各学院注意根据本学院制定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进行授课和实践。

    2.确保相关专业实践课程学分比例不低于各专业认证标准(如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已立项的AI课程或课程群须实际投入应用,鼓励建设跨学科交叉及项目制课程、人工智能赋能的课程(含实践课程),鼓励实验实践类课程从验证性向综合设计性、创新探索性转变,鼓励课程与科创竞赛、大创计划项目、毕业论文(设计)等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提升创新实践教学质量。

    3.鼓励名家大师和国家级人才领衔讲授本科课程。认真落实在编在岗教授每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16学时本科课程的要求,安排学术水平高、授课效果好的教师为本科生授课。各学院(系)所开设的本科课程中,由教授主讲的门次数比例须达到40%以上。

    4.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每学年均应开设。在规定时间内录入每位授课教师、班次和人数等信息(排1个班次,原则上每班80人左右)。

    5.多位教师同上一门课程,请提前规划教学日历,包括每位授课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时间,并在录入任务阶段排入系统。期末学生评教将按照综合教务中的排课任务下发,请务必确认每一位参与课程的任课教师是否承担了本门课程。医学类临床带教学时工作量在排课结束后、本期末之前将数据(纸质盖章版和电子版)报送至教务处运行科备案。

    6.在教学任务安排中积极开展各类课程集体备课,注重课程思政,深入挖掘每门课程特别是项目制实践教学环节的育人元素。

    7.请各学院(系)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教育和科创竞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管理,组织“四个面向”重大科技应用成果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赛、省赛和国赛等,立足“产教协同育人”,推动产教融合和创新实践。

    8.请各学院(系)高度重视AI课程建设,推广应用未来学习中心跨平台门户建设成果,所有专业的课程、课堂根据教学需求选择专门的教学平台,实现课堂管理、学情分析、过程考核、人工智能助教四大基础功能全面覆盖, 运用人工智能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9.每门课程(含必修和选修)均需指定教材,同时指定必要的、一般为3种教学参考书,教材和教参在每学期教材指定时通过系统填报。

    10.各学院(系)做好领导干部、督导、基层同行的听评课组织,全面推进“专家考评、教师互评、学生测评”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评价,确保本单位教师的督导、同行、学生“三类评价”全覆盖。

    11.各学院(系)、实验教学中心认真检查教学设备设施和耗材,确保实验教学正常开展。鼓励各学院/系、实验教学中心将科研成果和产业企业的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新项目及时融入实验教学,建设创新探索型、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

    12.各学院(系)在2025-2026学年春季学期开设的微专业,请做好招生简章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工作,有序推进学生选拔、教务系统排课等事宜。

    13. 2025-2026学年春季学期第18-19周为“实践与国际课程周”,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若有特殊问题,请事先与教务处和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联系。

    教学任务联系人及电话:

    文科、工科:王鹏 85405667

    理科:王苏宁 85407890

    医科:白伟 85405667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胡廉洁 85400402

    AI课程:白伟 85405667

    实践教学、劳动教育:贾舜宸 85400142

    课堂评教、同行互评、学生评教:牛美灿 85467708  85996011

    实验教学:何柳 85405143


    教务处

    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

    20251010